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,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70%-80%。其生长缓慢、预后良好,10年生存率可达90%以上,但仍有部分病例可能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远期复发。

典型病理特征为癌细胞呈乳头状排列,核呈毛玻璃样、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是其重要诊断标志。发病与辐射暴露(如儿童期头颈部放射史)、遗传因素(如RET/PTC基因重排)及碘摄入异常相关,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。  

临床多表现为甲状腺无痛性单发结节,质地硬、边界不清,部分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,晚期可能出现声音嘶哑(喉返神经受压)或呼吸困难(气管受压)。诊断依赖超声检查(TI-RADS分级)、细针穿刺活检(Bethesda系统)及术后病理确诊。

治疗以手术为主,根据肿瘤大小、是否侵犯包膜或转移,选择甲状腺全切或腺叶切除,并配合中央区或颈侧区淋巴结清扫。

术后根据复发风险分层,部分患者需接受放射性碘(¹³¹I)治疗以清除残余病灶。长期随访需监测甲状腺球蛋白(Tg)及超声,多数患者预后良好,但高危型(如高细胞亚型、弥漫硬化型)或晚期转移病例需更积极干预。

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,请谨慎参阅。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

免责声明: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
X